中元普渡盂蘭盆會

農曆 114年07月15日/國曆 114年9月6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一個佛教、道教皆重視的節日。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盂蘭盆法會」是佛教祭儀,「中元普渡」則是道教祭典,近年來兩者已漸漸合而為一。雖然兩者起源不同,但都具有生者藉由宗教的法會,表達敬天法祖,普渡眾生離苦的意義,也有感念七世父母的義涵;所以,臺灣的中元節除各佛寺、宮廟舉辦普渡法會之外,家家戶戶也有拜祖先的習俗。
「盂蘭盆」一詞音譯自梵語,是源於佛教經典中「目蓮救母」的故事而來。原意是「救倒懸」,就是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的意思。目蓮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他的母親劉氏經常口出惡言,不敬三寶—佛、法、僧,又經常棒打僧人,死後落入阿鼻地獄日夜受苦。目蓮遂以神通觀看母親死後在地獄的情形,見其亡母,墮生餓鬼道中,不能飲食,皮瘦見骨。目蓮心生悲哀,用缽盛飯餵食母親,但其母飯食未入於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吞嚥。目蓮悲傷哭啼,遂請示佛陀,要如何才能救渡母親離苦,佛陀告訴目蓮,十方僧眾須於七月十五日,備百飯五果供於盆中,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於厄難中者,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才能渡其母脫離餓鬼道。目蓮依法施行後,其母果然脫離一切餓鬼之苦,目蓮便稟告佛陀,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道者,須於每年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作盂蘭盆普施佛與僧,從此中元供盂蘭盆的習俗便廣為流傳。
本宮依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啟建「中元普渡盂蘭盆法會」。當天上午九點啟建水懺法會,諷誦慈悲三昧水懺。下午四點則施放「瑜珈焰口」;法會將於晚上八點圓滿。
「瑜珈焰口施食」是佛教的科儀,是布施食物給餓鬼的意思。放焰口儀式開始前,將迎請三大高僧領眾祭拜「鐵圍山內面然大士」(祂是觀音換化之像,頭長雙角,青面獠牙,口吐長舌,頭頂立有觀音法相,其主要是管領眾鬼魂),因其面貌凶惡,故法會開始前都會用紅布罩其面部,此時則由法師祭拜並揭開其面罩。大士爺是十方惡鬼的統帥,對人而言,祂亦是菩薩的化身,看守普渡道場, 一般民間也稱祂為「普渡公」。普渡法會結束後,將大士爺火化後圓滿。
當天也是三官大帝中,地官大帝的聖誕,現場也會於上午誦經,恭祝地官大帝聖誕千秋。
法會現場也有各種紙糊神像,如大士爺、山神、土地、翰林院等。這種紙糊紮作在傳統工藝中是有固定且鮮明的用途,皆因應酬神或普渡而用,是臺灣各種祭典中不可或缺的,民眾也可以在法會道壇上欣賞到臺灣精緻的紙糊工藝。所以,保安宮每年都將普渡法會與民俗文藝相結合,融入民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