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宮修復工程

UNESCO亞太文化資產獎(2001)天福宮修復工程


規劃成本:約220萬美元

面積:總地板面積(含)978.88平方公尺

產權:新加坡福建會館

顧問團隊:

建築:James Ferrie and Partners

結構工程:KTP Consultants Pte. Ltd.

機械與電氣工程:Squire Mech. Pte. Ltd

數量管制:BEC Quantity Surveyors Pte. Ltd.

主要承包商:East Ar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te. Ltd.

歷史源流

天福宮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根據早期的資料顯示它是在1820年左右由福建省移民創立的,創立之初是個神龕。在史丹福‧萊佛士先生建立新加坡為貿易站之後,移民者登陸時把寺廟建在登陸時的海岸旁。當時位於它前方的直落亞逸灣海岸線尚未被填築起來。

寺廟中供奉著護佑海上安全的媽祖婆。因為移民者冒著海難的危險渡過了南中國海,抵達的民眾認為航行平安是因為媽祖的庇祐,而媽祖的庇祐也使得回程同樣地受到保障。媽祖出生在福建莆田湄州嶼,他天生具有醫治疾病的力量,並能於惡劣的航海環境下嚮導船員。雖然她的壽命十分短暫(西元960年-西元987年),但她的神蹟廣播且受到皇帝的誥封。她去世後被尊榮為女神或聖者,特別是那些臨海的居民及這些靠海維生的人們。傳說她托夢給沿海的居民,指示興建廟宇來保佑海上平安。

這可從許多寺廟得到證明,包括祀奉媽祖的天福宮。而寺廟分佈的區域從福建省沿著中南半島沿岸、印度支那及馬六甲海峽的檳城和龍目,這些地區的共同特色都是有眾多靠海維生的漁民,而寺廟的外貌及建築風格都很類似,其供奉的神明中也都以媽祖為主。從中國到新加坡媽祖對安全航行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因為當時航行都用小平底船行駛於暗礁及颱風重重的大海上,旅客和貨物的安全到達是從南中國移民到此並促進繁榮所依靠的重要特徵,因此族群領袖多視建立媽祖廟為其重要職志。

陳篤生(Tan Tock Seng)是一個馬六甲出生的開拓者及慈善家,他憑著毅力和努力為天福宮建立一個適合的場所,他結合福建會館的捐款者貢獻一筆建築基金,修建第一座永久合適的建物,開築於1839而至1842年完工。這原始建築大部份的外觀和現在修復計劃所執行出來的相似,位於前殿旁邊的花岡石牌匾列出捐款者和貢獻總額。鄰近的建築物如崇文塔、崇文閣和慶德會分別建於1849、1913和1847,雖然相連但各自發展,也不屬於天福宮的一部分。

天福宮於1906年進行擴建,當時許多西式特色被引進,包括鍛鑄鐵門──進口自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sgow)將之用於庭院和護牆板的瓷磚,雖然這些元素完全不屬閩南的傳統風格,但仍保有其歷史象徵。沿著後殿則使用僑生華人要件,顯示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現代修復肯定這些特性和執行上的努力,有別於其它「想到才做」的工程,後者是不值得鼓勵的。1907年,清朝光緒皇帝賞識天福宮對華人社群的貢獻,特頒了「波靖南溟」匾額,說明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性。貼金的匾額懸挂在媽祖神像的上方,匾額正中有一圓筒,內藏光緒皇帝“波靖南溟”的真?。墨寶的真偽仍有些爭議,因為當時皇帝非常年輕,而且在頒出墨寶之後,皇帝即被軟禁起來。古蹟修復時第一次打開圓筒,墨寶仍然完好如初,學者肯定它的真實性,現在這墨寶就永遠展示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天福宮依據1973年6月28日的《國家古蹟保存法令》被列為國家級古蹟。過去它曾進行些小規模的維修工程,而最近這次是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修復計劃。

修復程序:

天福宮因歷史古蹟的身份,而必須遵照新加坡當局、古蹟保存委員會和市區重建局所製定的行動綱領及特殊程序運作,這些行動綱領完善地研究和提供一個健全的基礎去執行工作。

  修復的原則就是儘可能達到真實性,恢復以前的狀態,也就是「修舊如舊」。

  • 保存原來建築的風格
  • 保存原來結構的品質
  • 保留原來結構的技巧和方法
  • 從原?地輸入材料
  • 特殊情況下才使用非原來材料(燈光及防白蟻),在自然情況下增加壽命和實用性為主。

整個修複工程分下列三個階段進行:

1.籌備階段(1994~1997)

  • 準備一份建物狀況的完整報告和評價。
  • 研究和歷史評估。
  • 把建物及其附屬物經由測量圖、位置研究、攝影記錄所得完整目錄文件化。
  • 從修復的簡明程序、建物所有原件的修整和執行工作本身去做決定。
  • 依據指導方針所發佈一系列文件須準備和存放妥當。
  • 從可估價的工作和可選擇承包商去準備一系列文件和指示。

2.遴選承包商階段(1998年6月~2000年5月)

  • 為了完成工作,承包者被要求提供所有必須知識,有技術工作人員和提供、尋找工作所須材料。
  • 準備詳細方法和工作規劃。
  • 拆卸損害結構。
  • 完成防白蟻處理
  • 替換損壞原件
  • 為替代品尋找和提供材料。

3.修復階段

  • 時時注意「修舊如舊」原理。
  • 修復時的發現須抱持開闊心態。
所有參與者在修改和變更的決定上須尋求一致性。

建築報告:

廟宇規劃的設計、外貌、典型閩南風格建築實例和其他風格也可在福建南部發現,有關於在中國發現的相似例子也完全被應用於現在的修復工程,不同時期也可發現檳城遺跡、其他新建物和古蹟修復區的維修,特別是在後殿邊牆拱門和 1906年某部份新建物中庭院的磁磚工程。

※廟宇布局

  對稱性的外觀由山門殿、正殿、後殿組成,沿著一條中心軸動線由東南往西北分別由庭院隔開,側邊由庭園隔開的是單層建築,南北走向的配殿早期作為祭祀殿、福建會館會所、結婚登記處和衛生間,爾後隨著新建物和時間的演進而增加一些功能。

  所有構成的建物都被圍牆圈起來,正殿和邊門則面向東南方海邊的直落亞逸街。

山門殿與正殿由走廊銜接起來,中間是天庭,後殿的單邊斜頂可能不是原來的樣子,修復時使它的風格與正殿一致。

正門兩旁各有一道側門通往配殿。

廟宇的布局、方位、主要物件的陳列,是根據風水原理設計的。為了彰顯中殿的重要性,它所處的位置是最高。


※主要構造原件

為了對修復的了解,主要結構系統可歸納為樑柱、橫樑和平行桁條在石製山形牆和屋脊的支撐方法。

複合式牆分牆和末端牆為磚造的,前殿的牆則有做工複雜的垂直花崗石嵌板和橫在上面花崗石楣。

主要圓柱是由整隻樹幹所製成的,再鑲入複雜做工的花崗石基座,這些則用榫眼、木材托架及懸臂和主要橫樑相結合,此外還有精緻雕刻花崗石圓柱,有些是八角形柱體,且各有一對龍柱位於前殿和正殿。

屋頂為半開式倒V字人字形狀、突出的牆壁和飛簷。屋脊上則為石製燕尾朝上的裝飾和舞龍戲珠的特徵。

屋瓦用天然陶土製成淺彎形瓦片,半圓形綠釉瓦則用在犁溝上,旁邊再次用彎月形和圓形綠釉瓦覆蓋著。這些都鋪在木製壓條和支架上,修復當時也放一大片不銹鋼膜片於木製壓條和瓦片之間,這是看不到的,但基本上可防止屋頂木製品受潮,因為傳統瓦片施工方法多多少少會被滲透,水的穿透導至木頭腐朽,隨後更遭白蟻肆虐,造成原始木材組織的破壞。

建築特性

廟宇用相當錯綜複雜的特性去裝飾。

屋脊和屋頂以舞龍戲珠和嵌瓷裝飾,前殿和正殿屋頂都有卷草蹺角,這些蹺角都曾被惡劣氣候侵擾和受到損害,維修方法包括使用破裂陶器削片來上色,從中國的研究和殘存蹺角的近距離檢視證實由地上礦物質和釉製成漆土做為蹺角上色原料是正確方法,且對龍和石膏設計品來說,漆和陶器削片的結合使用才最正確的,陶器削片能呈現龍鱗的外型。

燈光承包者必須符合慣例,通常直立安裝的方式可能會破壞屋脊線的外觀,所以都被安裝在燕尾輪廓線之內。

屋頂結構和天花板木工製作顯示一個各式各樣複雜的雕刻工作,包括花籃和蓮花吊筒,鼇魚、龜龍、鳳凰、駝峰、花和各式人物的精神設計,所有這些雕刻物的做工都相當複雜,也是屋頂組織的一部份。

多年以來許多貼金的雕刻已褪色或者腐壞,正殿裡的香則燻黑了每樣東西,因此將所有製品做成目錄,取下修理和清洗,切除可能腐朽部份,損害區域則由有技術的工匠用嵌接技巧予以替換,有些情況則使用新材料。

清洗時發現原始裝飾的這些要件是金箔和複雜彩繪豐富的組合,修復是靠技術高超的匠師使用傳統工法和材料來完成,這個包括當金箔和彩繪運用之前使用「蟲漆」作底漆,使油漆表面堅硬,例如在正殿橫樑下面就發現美麗的龍形橫樑。

雖然庭院磚瓦在1906年新建時才引進,仍被認為有修復的需要,因為下陷、非專業製品和撕裂都造成磚瓦的破裂,有鑑於不同的設計替代品並不易取得,且為了維持外觀的一致性,那些復原的瓦片優先用於正院(中庭),而相似設計的新製手工瓦片則用於旁邊廂房,隨著庭院標準的改變而使用不同瓦片以形成區隔。

工程結構報告

結構骨架系統的介紹

現存建物是一古典式的中國廟宇,它是傳統木材結構,包括圓柱、椽、橫樑支架、楣、壓條、瓦屋、剝石板。

垂直負荷透過木製圓柱直接轉換至剝石踏板。

現成建物的結構狀況

現存建物的檢驗則由防白蟻代理商:M/s Rentokil Singapore Pte.Ltd和M/s KTP Consultants Pte.Ltd分別於1994年8月及1995年10月負責檢驗。期間發現下列問題:

1.石踏板須整頓

2.白蟻肆虐既寬廣又嚴重,大部份木製品包括木材圓柱、椽、橫樑支架和壓條都受到攻擊。

3.某些結構元件受惡劣氣候影響,或因腐蝕和退化受到損害。

廟宇的結構評估顯示上述缺點已嚴重削弱了結構承載空間和完整性,而其安全性也受到質疑,所以我們建議現存建物必須重新整修。

※廟宇重新整修的結構建議

根據保有原來建築風格、原來結構系統和避免使用水泥和不銹鋼工作的原理,我們給予下列建議:

1.現存天福宮所有結構元件只要是尚可使用的就予以保留。所有結構元件必須拆卸和原地檢驗。損壞部份必須更換或重新整修。

2.已安置好的石頭地基須重新擺放和強化。

3.重新整修和修復工作須由具傳統中國廟宇手藝的專業技師來完成。

※方法說明

修復工作的一般程序是由上而下執行,詳細說明如下:

1.屋瓦最先被移開,未受損瓦片則保留,清洗和存放在適當場所以利後續使用。

2.損害的木材板和橫樑必須移開,之後用新製相似木材部份替代。

3.木材圓柱、椽、橫樑支架予以分解且懸起至地面做進一步檢驗。所有成品都做檢驗以了解損害程度並決定這部份是否需要修理,否則它們必須更換,修理方法包括化學填充物的注入和使用適合的榫眼做某些部份的更換。

4.重新使用新且乾淨的木製品且做防白蟻的處理。

5.石踏板下面須要緊密、重新適當的擺置,破裂石塊則須予以更換。

6.當地板完成時,所有木材結構元件必須以相反次序重新組裝。

結論

「由上而下」的大落架和重新整修──中國廟宇重新整修的傳統手藝被應用於天福宮修復計劃和建構過程中,現代建築和工程加上傳統手藝工法是這座歷史建物得以成功保存的關鍵。

天福宮今日運作仍受新加坡福建會館的管理,也是當地皈依者禮拜的一個最主要場所。自去年對外全部開放後更是信眾最常參訪的地方。

天福宮也是所有信眾認為最值得被推薦的地方,新加坡總統於2001年2月在此地做非正式私人訪問,在此也可以看見旅行者、攝影者、古蹟研究者等,全世界的人都有興趣去畫它,國際電視公司也要求做相關性的報導。

上述文件是一個關於現存天福宮(新加坡直落亞逸街158號)保存的真實敘述。

 

James Ferrie & Partners

Alisdair J Ferre, M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