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信仰之變遷
摘要
觀音信仰是大乘佛教最流行的信仰形態,深受中國、西藏、亞洲各國信眾廣泛與持久的崇拜,觀音信仰是撫慰人類心理,給予安全感,能及時救苦救難及賦予生命意義的信仰典型。本文從民俗學角度切入,透過文獻資料分析,針對觀音之信仰體系、靈驗故事及信仰傳播,探討觀音信仰自印度東傳之後,在歷代中國與台灣的觀音信仰,產生了那些變遷。
研究發現,觀音信仰雖然在中國民間歷經二千餘年不衰,在台灣亦很盛行與普及。但中國百姓對於觀世音菩薩之膜拜,並不是在佛教東傳中國就馬上開始的。觀音信仰的流傳是歷經漫長歲月與複雜的演化過程,被高度中華文明的文化傳統吸收、改造後,隨著社會流行《妙法蓮華經》,而使得觀音信仰逐漸為人們所熟知與盛行。
因此,觀音信仰歷經印度傳入中國的中國化過程,變遷為漢族佛教觀音信仰體系、它傳入西藏後逐漸被改造與演化成藏傳觀音信仰體系以及閩南佛教傳入台灣之本土化歷程等變遷,衍生不同的觀音信仰特質。
關鍵字:觀音信仰,觀世音菩薩、靈驗感應。
目錄
- 前言
- 觀音信仰之起源與傳播
(一)觀音信仰之起源
(二)觀音信仰之傳播 - 觀音信仰之東傳中國
(一)觀音信仰傳入中國
(二)觀音菩薩之性別說
(三)觀音信仰三大體系 - 中國大陸之觀音信仰
(一)漢唐之觀音信仰
(二)宋元之觀音信仰
(三)明清之觀音信仰 - 台灣地區之觀音信仰
(一)觀音信仰之起源與傳播
(二)觀音信仰之本土化變遷
(三)觀音信仰之多元化特色 - 結語
參考書目
中文
于君方,2009,《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頁8。
任繼愈,1998,《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頁221。
吳惠巧,2005,《台灣宗教社會觀》,台北:大元書局,頁49。
呂和美,2005,〈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9-110,120,125。
李世偉,2004,〈戰後台灣觀音感應錄的製作與內容〉,台南:《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期4,頁287-310。
邢莉,1995,《觀音信仰》,台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56-58,60。
林美容,1996,〈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頁182,185。
林美容,2004,〈台灣的民間佛教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卷2,期3,頁1-34。
依利亞德(Eliade)著、楊素娥譯,2001,<緒論>,《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頁62。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1982,《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佛學叢刊,頁257-281。
孫昌武,2005,《中國文學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頁73,288。
曹仕邦,2002,〈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 《中華佛學學報》,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期15,頁167-170。
煮雲法師,1994,《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台中:淨願寺印經會,頁15。
釋聖印,1992,《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世法門》,台北:圓明出版社,頁25。
釋聖嚴,2007,〈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47-48,50,104。
釋聖嚴,1999,〈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四十二章經講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9-10。
英文
Nandana Chutiwongs, 1984, “Avalokitesvara in Indian Buddhism”,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Asia, Ph. D. Dissertation , Rijksuniversiteit, Leiden. pp20-21.
網頁
內政部寺廟統計: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瀏覽日期:2010年3月5日。
李利安,佛教線上,http://big5.fjnet.com/fjlw/200810/t20081031_86898.htm,瀏覽日期:2010年3月26日。
哇!好神網站http://www.igodu.com.tw,瀏覽日期:2010年6月26日。
網路靈籤宮http://www.beway.com.tw,瀏覽日期:2010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