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藥事詩與道家養生文化

目錄

  1. 前言
  2. 唐代藥事詩的發展背景
  3. 唐代藥事詩呈現的醫療養生知識與醫療養生活動 
    (一)藥的種類與形態 
    (二)唐人藥事活動的呈現 
    (三)唐人藥事空間的描寫
  4. 唐代藥事詩與道家養生文化之關聯
  5. 結論
  6. 附錄一、《通典》〈食貨典〉卷六「賦稅下‧大唐」各地歲貢藥材表
  7. 附錄二、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醫藥相關文獻

  1. 古籍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唐)王燾:《外臺秘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1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 
    (清)汪昂:《本草備要》,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2年

  2. 今著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上海:新華書店,1992年。
    新文豐編輯部:《新編中藥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張賢哲:《本草備要解析》,台中:中國醫藥學院,1998年。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台北:華岡出版社,1974年。
    叢春雨主編:《敦煌中醫藥全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3. 單篇論文

    王進玉:〈敦煌古代醫學研究概況〉,《醫古文知識》,1989年4期
    王進玉:〈敦煌醫學文獻論著目錄〉,《中華醫史雜誌》,1987年1期
    王進玉:〈敦煌寶窟藏的古代醫藥學詩詞〉,《甘肅科技報》,1995.8.29
    王道坤:〈敦煌石窟壁畫醫學研究〉,《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
    祝鴻傑、褚良才:〈〈伍子胥變文〉藥名詩臆詁〉,《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馬繼興:〈日、英、俄藏三種《孫真人千金方》珍稀文獻及其重要意義〉,《敦煌吐魯番研究》,1997年2期
    郭樹芹:〈唐代涉醫文學的繁榮及其原因探析〉,《江漢論壇》,2005年1月
    陳國代:〈中國文化與傳統醫學—唐詩中的中醫學知識淺析〉,《南平師專學報》,1998年2期
    陳貽庭:〈詠藥詩的源流和價值〉,《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
    陳貽庭:〈試論古代的涉醫文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2月
    陳貽庭:〈藥名文學的源流、傳承原因及評價〉,《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
    趙健雄、蘇彥玲:〈敦煌遺書醫學卷考析〉,《敦煌研究》,1991年4卷29期
    薛克翹:〈印度佛教與中國古代漢地醫藥學〉,《佛學研究》第六期1997年
    叢春雨:〈試論敦煌遺書中「道醫」、「佛醫」的理論與實踐〉,《敦煌佛教文化研究》,甘肅:甘肅社科縱橫編輯部,1996年1月
    盧國龍:〈道教貴生思想學說的淵源〉,《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3期 
    譚宗達:〈敦煌本《無名本草》殘卷考〉,《敦煌研究》,1987年4卷13期
    譚真:〈敦煌古藥方《神仙粥》剖析〉,《敦煌研究》,1991年1卷26期
    譚真:〈敦煌本《食療本草》殘卷初探〉,《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 》,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譚真:〈敦煌隋唐時期醫事狀況〉,《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
    饒宗頤:〈敦煌曲子中的藥名詞〉,《明報》,1985年20卷9期

  4. 電子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醫藥典籍檢索系統光碟》,台北:中醫藥委員會出版,1999。 
    中華醫典編委會:《中華醫典光碟》,長沙: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0。

其他參考文獻

  1. 古籍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一○卷。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元稹:《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李白著,(宋)楊齊賢注,(元)蕭士斌補,(明)郭雲鵬編:《李太白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肇:《國史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李商隱,(清)馮浩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杜甫著、(清)錢牧齋箋注,《杜詩錢注》:台北:世界書局,1935年。 
    (唐)杜牧:《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孟郊,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四部叢刊三編史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刊本。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明嘉靖刊本。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韋 莊:《浣花集》,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唐)張鷟,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陸羽:《茶經》,收錄於《百川學海》。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唐)裴庭裕,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劉肅,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鄭處誨著,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韓偓:《香奩集》,收錄於(明)龔賢編,《中晚唐詩》,彙集明末野香堂貞隱堂等刊本。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唐)顧況:《華陽集》,三卷,明萬曆四十一年海鹽顧氏刊本。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司馬光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宋)李昉等著,《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85年。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宋)王溥:《五代會要》,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李昉編:《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陳敬:《陳氏香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董誥等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93年。 
    (清)清聖祖禦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清)丁福保:《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 今著

    方立天著:《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方立天著:《中國哲學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2 年。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任繼愈編:《道藏提要》(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吳汝煜主編:《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李約瑟(Joseph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裕民主編:《道教文化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周紹賢:《道教與神仙》,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金正耀:《道教與科學》,北京:中華社會出版社,1991年。
    胡孚琛、呂錫琛主編:《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一~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995年。    
    卿希泰編:《道教文化新典》,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唐任伍:《唐代經濟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一到五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翁俊雄:《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年。 
    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陶希聖:《唐代之交通》,台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教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傅道彬、陳永密:《歌者的悲歌:唐代詩人的心路歷程》,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眾文圖書,1994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77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4。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詹石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劉仲宇:《道家與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

  3. 單篇論文

    王進玉:〈敦煌古代醫學研究概況〉,《醫古文知識》,1989年4期
    王進玉:〈敦煌醫學文獻論著目錄〉,《中華醫史雜誌》,1987年1期
    王進玉:〈敦煌寶窟藏的古代醫藥學詩詞〉,《甘肅科技報》,1995.8.29
    王道坤:〈敦煌石窟壁畫醫學研究〉,《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
    祝鴻傑、褚良才:〈〈伍子胥變文〉藥名詩臆詁〉,《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馬繼興:〈日、英、俄藏三種《孫真人千金方》珍稀文獻及其重要意義〉,《敦煌吐魯番研究》,1997年2期
    郭樹芹:〈唐代涉醫文學的繁榮及其原因探析〉,《江漢論壇》,2005年1月
    陳國代:〈中國文化與傳統醫學—唐詩中的中醫學知識淺析〉,《南平師專學報》,1998年2期
    陳貽庭:〈詠藥詩的源流和價值〉,《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
    陳貽庭:〈試論古代的涉醫文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2月
    陳貽庭:〈藥名文學的源流、傳承原因及評價〉,《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
    趙健雄、蘇彥玲:〈敦煌遺書醫學卷考析〉,《敦煌研究》,1991年4卷29期
    薛克翹:〈印度佛教與中國古代漢地醫藥學〉,《佛學研究》第六期1997年
    叢春雨:〈試論敦煌遺書中「道醫」、「佛醫」的理論與實踐〉,《敦煌佛教文化研究》,甘肅:甘肅社科縱橫編輯部,1996年1月
    盧國龍:〈道教貴生思想學說的淵源〉,《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3期 
    譚宗達:〈敦煌本《無名本草》殘卷考〉,《敦煌研究》,1987年4卷13期
    譚真:〈敦煌古藥方《神仙粥》剖析〉,《敦煌研究》,1991年1卷26期
    譚真:〈敦煌本《食療本草》殘卷初探〉,《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 》,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譚真:〈敦煌隋唐時期醫事狀況〉,《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
    饒宗頤:〈敦煌曲子中的藥名詞〉,《明報》,1985年20卷9期

  4. 電子資料

    王平:〈古代小說與宗教文化〉,《中國文學知識》,1998年1期 
    王永平:〈論唐代內道場的設置〉,《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總第127集
    王定璋:〈道教文化與唐代詩歌〉,《文史哲》,1997年第三期
    王昌煥:〈論唐代社會的神仙信仰〉,《史學月刊》,2000年第4期 
    王國良:〈唐五代的仙境傳說〉,《唐代文學研究》(三),1992年8月 
    余崇生:〈近年來有關道教論著知見錄〉,《中國書目季刊》,1992年3月 
    吳河清:〈唐人馬嵬詩與唐代社會群體意識〉,《中州學報》,1999年7月 
    李乃龍:〈唐代詩人接受道教的若干原因〉,《東方叢刊》2004年第4輯
    李乃龍:〈論唐詩與道士交游的範疇及其詩學意義〉,《唐都學刊》,2000年3期。 
    李養正:〈道教的生命觀〉,《中國道教》,1999年4期 
    李豐楙:〈唐代公主入道詩與送宮人入道詩〉,《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1989年2月。 
    尚永亮、蕭波:〈唐人的「後院」—從唐詩中的「藥」看唐人生活與創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 
    段莉芬:〈從太平廣記「神仙類」、「女仙類」看唐人仙道傳奇中的成仙理論與條件〉,《古典文學》,1997年5期 
    張繼禹、李遠國:〈道教重人貴生的理念〉,《中國道教》,1998年1期 
    郭武:〈道教長生成仙學的幾個發展階段〉,《宗教學研究》,1993年3-4期 
    郭武:〈論道教的長生成仙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1期 
    洪貫之:〈唐顯慶新修本草藥品存目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54年4期
    馮國超:〈析道教生命哲學〉,《哲學研究》,1991年10期 
    葛景春:〈唐詩與道教文化〉,《中國詩歌與宗教》,1999年9月
    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識透析〉,《湖北大學學報》,2004年5期
    賈劍秋:〈論唐代道教對唐代文化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三期 
    廖芮茵:〈唐代宮廷的美容養生與官場賜面脂香藥之風習探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6月
    廖美雲:〈白居易之佛道養生探賾〉,《台中商專學報》,1999年6月 
    廖美雲:〈唐人服食風尚之探究〉,《台中商專學報》,1992年6月 
    廖美雲:〈唐代狎妓風盛之因素考察〉,《台中商專學報》,1994年6月 
    廖美雲:〈道教房中養生術對唐代妓風的影響〉,《台中商專學報》,1996年6月 
    羅時進:〈孤寂與熙悅──唐代寒食題材詩歌二重意趣闡釋〉,《文學遺產》,1996年第二期